新苹果散谈

今年年初又经历了一次苹果随身设备换血,拥有了两款「全新思路」的苹果设备:代表苹果加入全面屏大战(并同时开启了浏海浪潮)的 iPhone X、代表 Jony 自称「无线未来」(wireless future)的 AirPods 耳机。以下文字可能是我获取的评测、感想的旧调重弹或者总结,也夹杂大量包含主观意见的私货。

Wows or Worse

副标题也可以叫「万众瞩目」或「众矢之的」。事实上苹果在领导整个移动设备产业时其作出的决策不管是看起来创意枯竭、「不完美」或者让人眼前一亮总是背负了巨大的用户体验考量与商业策略决策。显然新耳机与新手机更在意功能而非狭义上的工业设计,AirPods 耳机本体「EarPods 剪掉线」的工业设计非常丑陋、被苹果称作「传感器空间」(Sensor Housing)的浏海破坏了四角顶边全面屏的完整美感,但经过三个月的使用感受我已经对这些被网络耻笑,引发大量 meme 的不完美买单。

我不用手机玩大型游戏(每周打开猫咪庭院、《兽娘动物园》手游与 Mini Metro 的时间总计为 ~ 1.5 小时),手机对我而言除了通讯以外的意义仅有摄影与音乐。我又喜欢精简通勤,能少带东西就少带东西。

手机方面虽然生活缺乏趣味基本没有使用 Animoji,但有助于浏海上一排传感器我能告别关键时刻不可靠、极度考验手指干爽程度的 Touch ID(无论是一代还是第二代),用手机刷卡消费比以往轻松二十倍;第一次踏入双镜头 iPhone 之时可以用 56 mm 拍出以往拍不出的构图;至于 AirPods,一切的一切,太方便舒适了。

于是身边的两个多出了两个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更 Pro 的设备:索尼的 24—70 进阶卡片机 RX100V 主动降噪耳机 100ABN。虽然新手机和新耳机并不是入门级价格的设备,但它们确确实实满足了入门以至中档的使用需求,专职追求影像指标与音频指标的设备在日常生活中被取代,可以一窥如今苹果的产品定位。

矛盾的指意

谈老本行。其实 signifiers 中国惯用的「能指」实在是艰深难懂,我个人更喜欢台湾的翻译「指意」。

苹果作为能够强力控制软硬件的公司,其交互体验的软硬结合也是有目共睹。AirPods 传感器的种种便利功能、W1 芯片的快速连接与传输优化、通过 Face ID 简化的解锁操作用户友好地保护用户隐私等等都展现了软硬结合的功力。白条是我觉得相当以小见大的一点:

如果说 Home Indicator(aka 白条)成为抹杀传统 iPhone 工业设计符号最为「醒目的细节」,那个陪伴了 iPhone 十年的圆点从 iPhone 上消失,白条成为了新的指意符号,有两个方面:

  • 地点(在哪儿)——屏幕正下方的 UI 控件元素;
  • 用途(做什么)——退回桌面、管理多任务。

在使用中可以发现白条仅仅是一个视觉符号,整个手机下缘无论是否精确地定位并滑动白条都可以达成目的。整个圆角用户的决策则需要新的「评估——执行」两段式过程,那么白条目前不甚清晰的交互逻辑则体验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指意矛盾——

Home 键时代无论是回到桌面、管理多任务还是进入 Apple Pay 都只需要快速按下不同次数的 Home 键,而 Home Indicator 向上滑动退回桌面,向上滑动并在宽容区内悬停管理多任务、左右滑动次序切换应用则采用了不同的操作逻辑,先不说「按下」与「上下拖曳」哪个更符合大拇指运动的人体工学,它并没有太多视觉暗示的各种拖曳逻辑使用者是否可发现和易于理解?

目前对 iPhone X 交互方式的杯葛不占少数,iOS 11 可能还没有做好拥抱全新硬件的准备,只能期待日复一日的迭代了。苹果在做交互设计时是否没有以前那么精益求精了?macOS 和 iOS 上层出不穷的 Bug 已经是老生常谈,在新特性与稳定性之间迷失了方向的苹果什么时候才能注意到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拟物重生否

新的拟物是 iPhone OS 以来的样貌吗?未必。macOS 的扁平化实践可能是 iOS 在视觉上重回真实质感的另一种样貌,可能是一种克制的拟物,或者丰富的扁平,MIUI 初创时期的早期版本、Palm 时代的 WebOS 视觉设计在拟物与扁平之间取得的平衡早已走在前面。

「以图形界面的预设用途为主」和「以图形界面的信息本身为主」视觉与交互体验的此消彼长本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命令行时代没有绚丽的显示技术则只能通过阅读指令进行评估即完全的「扁平化」,用户图形界面兴起时人类获得了彩色显示信息的能力则兴致勃勃想复原世界的质感,直到现在人类习惯了真实世界的质感与锐利的屏幕显示技术,开始理解信息本身。

AirPower 的充电激活动画、AirPods 的配对动画和 WWDC 2018 的宣传主视觉都在暗示着苹果又要让拟物重生?苹果又在极力让 iOS 向 AR 示好; 新硬件提供的人类与屏幕和人机界面交互的方式,AR、VR 本身就是让「拟物」的图形元素欺骗人类大脑感官让交互行为成为使用「物件」本身。增强图形界面的「预设用途」(affordance)在用户熟悉新硬件、新交互的过程中又重新回到了应有位置。

AirPods 的价值观

AirPods 实在是从 iPod nano 5th 开始接触苹果产品获得最多满意度的设备。当然不满意的点也是有的:

  • 不及格的外观
  • 耳机的本质:音质与隔音

就一副耳机的本源来说,使用耳机首先是为了双向隔绝声音,无论是避免声音影响外界或事防止外界声音影响收听并获得比扬声器更好的聆听体验,既然 AirPods 沿用 EarPods 的设计那么显然在本源上是不足够的。虽然无线连接方式的局限注定了市面上大部分的耳机都与真正的 Hi-Fi 高音质无缘。

那么 AirPods 的设计价值观是什么呢?与 iPad 的价值观相同:「不是让用户适应硬件,而是让硬件自动配合用户。」提供大量的功能与利处使得耳机本身配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得到了使用上的舒畅与满足自然不会介意一副耳机音质上的损失(除非你是 10% 的 Hi-Fi 发烧友),这种功能大于本源,取悦 70% 消费者需求的价值观还是苹果音乐产品线一如既往的熟悉感。

A Day of Apple Boy

MKBHD 上次做了一个主旨为「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使用 iPhone?因为你已经陷入了苹果生态」的评论视频,坠入「围墙花园」的我每天使用 MacBook 完成设计作业并依赖 iCloud 同步行事历、笔记、设计工程文件、文本文件与学校行政资料,用 iPhone 记录生活、使用 Handoff 和 AirDrop 与电脑协同工作,把 AirPods 当成主要耳机随身携带,当需要让电脑插耳机观看内容时直接选择耳机进行连接,我一直不承认我是果粉,但现在看起来整篇文字都在为苹果说话,谁不是呢(笑)。

写完发现写的确实够散,颇有「侃大山」、「吹牛屁」的意味,不过脑中的不快和愉快都发泄出来了,苹果依旧是苹果,只是更务实了。在交互上做得更务实,倒不如好好把 bug 修一修。总而言之我是买单的,Everydays with Apple.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结尾,上面的文字都是屁话吧(笑)。

《新苹果散谈》上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