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费电子

前言

辞职之后使用家里的现成设备,带电脑上班的需求便不复存在。2014 款的 15 寸 MacBook Pro 性能开始吃紧,也被苹果踢出 Monterey 大家庭。换电脑提上了日程。

花钱之前,先自我分析需求。明确了以平面设计、文书处理为主,轻度多媒体编辑为辅的方向,收了一台 Luv Letter海鲜市场三手 Mac mini(M1 处理器、16 GB 内存、256 GB 硬盘)。256 GB 的内置硬盘空间很快告罄,加了一块三星 890 存放多媒体文件、游戏、与其他冷数据(通过 USB 3.1 的 10 Gbps 硬盘盒传输)。

年后因为体验《地平线 2:西域禁地》,又把 PS4 slim 换成了 PS4 Pro。开始了解 Final Cut Pro 与 HDR 内容编辑工作流。结合以上两点,刚换完电脑的我又认为显示器不够用了。发现了华硕的 PA279CV 这台拥有 USB-C 接口的入门 HDR 显示器,通过 Mac mini 背后雷电 4 与显示器连接,HDMI 接在老显示器戴尔 U2515H 上,完成了桌面的初步配置。

目前乱七八糟但什么都能拿到的台面。

Apple silicon 与常伴的工具(们)

还是辞职之后——常开的工具们从 Figma、Adobe XD 等原型设计工具变成了多媒体设计软件和 IDE。设计软件就是要不断 Ctrl + Z,不断放大缩小,相比写程序时按下编译的一本胜负,更需要畅爽的工作体验,M1 处理器的高超性能则满足了这种工作体验。(虽然剪视频也算是按下渲染的一本胜负了。)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闲着没事就喜欢拍照。LrC 是从英特尔换成 Apple silicon 后,我的软件库中效能提升最明显的软件。M1 完全可以支撑 4K HDR 作为主监视器,2K 作为细节监视器,展现更为高速的全分辨率 RAW 预览加载,和 60 fps 的界面交互表现。

最令我惊喜的并不是 Mac mini 能够多快速地完成上述任务,而是在 Mac mini 上运行 Adobe 的 RAW 算法增强运算:细节增强与分辨率、尺寸放大,这两件非常消耗综合性能的任务时,风扇几乎纹丝不动、温度控制在 55 度上下,前所未见的冷静功耗表现。

港区 Photoshop 摄影方案(20 GB 网盘空间 + 摄影系全桌面、移动软件),每月只要 68 港币订阅费,终于告别了盗版。虽然 20 GB 空间对于 RAW 工作流来说属于「喂鸟」,不过通过 Lightroom Mobile 的预览代理在手机上拉参数,通过云同步配置文件,回到桌面直接 RAW 输出调好的全尺寸 JPG 也算是不错的体验。

Apple Photos

我的云备份流程是将 LrC 中编辑好输出全尺寸 JPG 然后拖到 Photos 里等待 iCloud 自动完成上传。换装了 M1 芯片后,Photos 导入速度快了许多。另一个场景是用 iPhone 拍的照片直接用 Photos 内置的编辑功能自动增强后,再简单手动修图。在 Mid 2014 的 x86 版本上导出成片时基本无法做其他事,M1 还是和上文提到的 LrC 一样冷静稳定。但编辑功能没什么明显的增强。

Affinity Designer / Photo

告别 Adobe CC 捆绑式强买强卖的 macOS 生态平替。在 M1 Mac mini 上表现畅快。

Adobe After Effects / Premiere Pro

After Effects 在我记忆中是最早的一批实现原生 Apple silicon 原生运行的「全家桶」软件。还好做平面动态设计必要的插件 Motion 3 在 M1 上稳定运行。Premiere 的表现则差强人意,尤其是在操作调色盘时,无论是调色盘 UI 界面还是视频预览,均出现明显卡顿。没想到 Lightroom 平面调色与 Premiere 动态调色性能差了这么多。一些简单的视频不建立代理直接在 Pr 中编辑,1080p 下时间轴快速预览的渲染速度也不理想。Adobe 与苹果还是要加油。

Visual Studio Code

冷启动时插件和环境加载速度提高了,本身也不太用 VS Code 写代码,平时多是当个纯文本编辑器和剪切板纯文本中转站,没有很明显的认知提高。

Xcode

Playground 编译 Swift 小模块功能终于不卡了。

Unity 3D

Unity 3D 是比 Unreal 还早部署原生 Apple silicon 客户端的引擎。从 Mid 2014 切换到 M1 Mac mini:等于之前午夜饱受 Mid 2014 实时预览视图的苦劳,而后终于借到学校工作室有独立显卡的 PC 的感受。

「能玩游戏吗?」

结论:能。

感谢 Steam 对 *nix 游戏生态的贡献,大部分主流游戏最起码可以在 macOS 上打开了。五千块小机器不发热,以休闲目的玩玩游戏(尤其是几年前的 RTS),以 1080p60 为目标绰绰有余。具体的性能表现网上有更多玩家总结得比我好,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新·新苹果散谈(feat. 红米 Note 9 Pro)

没想到若干年后写的消费电子文还是苹果与苹果产品的转变。写得比之前具体。

可称是上文的姊妹文,欢迎参考。
Apple silicon’s Big Picture

「性价比」。苹果的东西断然是没有什么性价比的,但 Apple silicon(下文简称 AS)电脑的出现使我改观。5000–15000 元这个学生机价格区间,如果传媒、设计专业的学生买 AS 电脑去上课,也难免出现课程工作流与 AS 工作流青黄不接,连虚拟机都装不了的窘境。

庆幸的是也只有苹果能号召如此之多的「事实行业标准」厂商将自己的应用移植到 AS 上,AS 在入门级创作市场大杀四方也多亏了第三方移植的原生 AS 应用。相较于组装一台能够独立承担重型任务的顶配 PC 的售价,在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的情况下,一台 16 GB M1 Mac mini 仅仅 7000 元。没有多余的配件和设置,直接接入现有桌面简直是超值。 M1 iMac 更可算「买屏幕送电脑」。

Apple silicon 到底面向哪群用户?虽然刻板印象是苹果在多媒体创作领域的优势仍然存在,但起码在重多媒体与跨平台的游戏行业 x86 尤其是 Windows 环境仍然不可取代。大型多媒体渲染农场也没办法换成 AS 机器列阵。

一个例证:Final Cut Pro 在 AS 上无与伦比的第一方性能很强,软件的 UX 也比 Adobe Premiere 易用,但有些时候需要切换到第三方应用、插件、工作流被 AS 的架构、兼容性墙所阻碍时难免有如鲠在喉之感(我在学校学了一手自认为比较扎实的 3ds Max,而且已经练成了快捷键肌肉记忆,用 Maya 和 Blender 那种如鲠在喉感尤甚)。虽然 AS 的集成芯片整合性能如此惊人,但随着专业曲线爬升(或者用不上神经网络 NPU 的硬算场景),与 PC 的性价比曲线却被拉平、超越。

技能与工具的行远自迩

理想的、对抗消费电子消费主义的用户:买了一台 AS 电脑学习、入门,随着技能的日臻完备,则考虑是否升级更高级的 AS(Pro、Ultra、Max、M1.5、M2……族繁不及备载)电脑,或者回归拥抱 PC 的可扩展能力。

生产力工具跟随人的技能而不是反而行之。自省买了某电子产品,有多少性能是我明确能用上的,我的技能与设备提供的生产力是否匹配。放眼一两年,M1 Mac mini 对我而言已绰绰有余。

自由与安全的容忍与边界

上文说(又)重新思考与 Apple Eco-system 的关系。

虽然「要自由就不要苹果」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近两年的苹果显然举着「信息安全」的大旗,变本加厉地剥夺用户对设备的使用权。虽然苹果做出了部分让步,但随之也施加了更多限制。我能理解苹果对各种限制,尤其是绕过 App Store 下载第三方应用(侧载)的安全隐忧。但我不接受,他们的论据也不成立。

但数字生活并不只是东亚家长制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关乎如何塑造一批合格的数字公民。也可以说,我们的数字生活,包括:负责任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提高抵御数字风险的能力、开源运动、「负责任的」盗版与对抗大型科技公司的垄断,也是当今公共参与、公民实践的重要组成。

虽然苹果总是以进步主义 Liberism 的旗手自居,也在美国社会议题中站在进步的一端,但这种极端东亚家长制的说教和指导,却有一种美国基进进步主义令人厌恶的、独有的隔世、傲慢与反动。我相信在产品的实践中,自由与安全、易用与开放(正如大多数开源软件 UX 都有待提高)一定有一个平衡点。其他公司绝对不是玉洁冰清,但用冠冕堂皇的公关话术掩盖牟利的企图,苹果不能矢口否认。

再也不用买不稳定的盗版或者昂贵且缓慢的认证 Lightning 配件。

纵使自由与开放路途坎坷,但不完美才是世界运行的逻辑。好在不是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认同苹果的作为:欧盟开始立法规管在苹果移动接口侧载上的限制。如果立法能顺利通过,将是给苹果,或者其他试图效颦学步的大型科技公司一记当头棒喝。

macOS 与 Finder 的抱怨

macOS 的交互越做越奇怪,Finder 尤甚。每次用 Finder 都不确定下一步动作是什么,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包括但不限于:

  • 始终无法正确配置全局文件夹显示、排序方式;
  • 全局默认打开方式的配置;
  • 目录索引过于晦涩;
  • 叠加目录的时候出现了「替换、融合」两个选项(好几次错选「替换」,导致需要抢救数据);
  • 一旦开启专注模式,状态栏时钟会出现奇异的灰态

是我对 UX 的领悟不足吗?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一些常用的交互模型都无法套用在 Finder 上,令人沮丧。

工具书与消费电子的缝合思考

之前写文章时一则脑子流出什么语癌病句也照用,二则在网上查到了用法后就草草抛之脑后。买了一打《新华成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新版)《新华字典》、《New Hart’s Rules: The Oxford Style Guide》之类的工具书,为的是避免在遣词造句时陷入一种习惯性懒惰。用工具书时目光偶尔扫到感兴趣的、非任务目标的内容,也「留了个印象」,确实体会了什么是开卷有益。

换了 1300 元的 Android,离开了 Apple Pay 交通卡,出门重新带钱包,再也不担心哪些新功能无法从老款的 iPhone X 得到,又或者一定要按苹果给出的思路去使用手机。除了很清楚这台千元大众级摄影品质实在不敢恭维外,让自己远离消费电子的参数和特性轰炸,却也觉得心情舒畅,不受枝梧。离开参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并且有明确的路径依循的感受实在是太好了。

且,拥有红米 Note 9 Pro 极大地缓解了之前 iPhone 5s 直到 iPhone X 带来的各种数字焦虑。

硬件:即使这台 Android 入门机「仅仅」拥有 33 瓦快充,但也远超任何一台 iPhone 20 瓦快充所需的充电时间。配合 5000 毫安时的电池,晚上睡前忘记充电也无妨。缓解了我的续航焦虑。

USB-C:Goodbye Lightning,在经历了无数找不到线、公头金手指被击穿的苦劳后。耳放和配件不用再辛苦寻找高价的兼容 Lightning 线,桌面上随手抓起一根线就可以连接几乎所有配件(存量的 Mirco-USB 设备除外 😂),也不用担心花钱买了什么高品质线材最后还是发现 Lightning 公头被轻易击穿,整条线都只能报废的窘况。

系统级修改:从 iPhone 5s–X 期间都没有用过 Android。承担风险,享受自由,Android Root 之后改善了我的数字焦虑。Magisk 和 Xposed 框架缓解了我的扩展焦虑,当你觉得某个系统提供的特性不尽人意时,通过框架往往能事半功倍。甚至能比 iOS 更加高效地解决某些国产软件的问题。

UX/UI:虽然 UX 不是 Android 的强项,但得益于 Android 的可扩展性(例如可以更换桌面启动器)。Material You 是近期比较喜欢的设计语言,低饱和度的配色和不再一板一眼的几何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iOS 的优势:但仍然要看到 Android 在细节上与 iOS 的差距。没有了 iPhone 的 Haptic Engine 和细心调教过的交互手势,全面屏手势的交互反馈 Android 无法望其项背。虽然 Google 第一方应用已经适配了 Material You,但偶然发现的部分 UI Bug 还是让人感觉「哦,这毕竟还是 Android。」

这次用 Android 让我的手机消费观产生了根本变化。未来再换手机时,会买开源社区支持良好的 Android 旗舰机,备用机选择 iPhone,如此对调的消费原则吧。

USB-C 的新问题

统一了,然后呢?这台设备上的 USB-C 支持 DP over USB,那台设备上的 USB-C 只有 3.0 的速率;这条线是雷电 4、USB4 线,那条线是 USB 3.2 Gen 2 线,第三条线支持 100 瓦充电速度但只有 USB 2.0 传速。而上述线材的呈现方式都是 USB-C 接口。有些较为规范的商家会在产品接口上印刷接口类型和速率,但有些则是要猜谜。

常用的线材只能像咸菜一样堆放在小框里。

现在的解决方法很传统:用密实袋将包括接口:C-C、C-A、C-Micro-A,功率,速率:USB4、雷电 3、USB 3.x Gen x、USB 3.0、USB 2.0 等不同规格的数据线分类存放,以防找不到与使用目的相匹配的线。

Hi-Res 与科学

说了这么多苹果的坏话,掏出 AirPods Pro 听听歌,还是要夸一下。

Apple Music 与 AirPods Pro 搭配,用科学打败玄学。用 Android 配蓝牙耳放和还算凑合的 Hi-Fi 耳机(用电脑的时候直接插耳机接口)后戴回 AirPods Pro,那种真实感甚至让我怀疑是不是没有成功匹配,是电脑或者音箱在放歌。明明只是 44.1 kHz、16-bit、256 kbps 的 AAC 音质,却能在计算音频的加持下让蓝牙耳放黯然失色。

「用户体验是认知科学的应用」,在苹果音频产品上大放异彩。

BYODKM 与扩展坞、桌面空间

之前看过一套游戏《光环》突击步枪的概念设计稿:那把经典的武器随着现实世界工业设计的演变,从一体合成逐渐变为模块化。虽然是虚拟世界的武器设计,但在我脑中与最近苹果新产品的工业设计相对应。例如之前上班开会,我的 Mid 2014 总是比其他同事的新款 USB-C only 抢手。尤其是硬件接口,回溯到了传统 PC 笔记本的实用路线。苹果终于认识到专业电脑产品线过于激进的设计(Touch Bar、侧面端口、键盘)带来的「隔靴搔痒」感,向专业用户「道歉」。

音响是索尼 HG1,难得找到的几乎全新二手货。

却要为之前激进的 MacBook Pro(2015–2019)反省。

并不是否认侧边接口确实过于激进,但在实际使用中,我的 Mid 2014 上插满了 USB-A、雷电2、电源线、耳机线等族繁不及备载的线材。每次从桌面拆下来带走时,繁琐的插拔让我向往雷电 3 配合扩展坞,只需要一根线就能融入桌面的便利。

延续下来的思路则是 Mac mini(与其后的 Mac Studio)。包装内附配件也贯彻着 BYODKM(自备显示器、键盘和鼠标)。虽然网线、AC 电源、雷电 / USB-C、USB-A 一应俱全,台式机也没有笔记本电脑的插拔场景,但仍然可以用两根线就能激活整个桌面,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我还是插满了线,并没有用到雷电提供的便利与速度。

生活秩序的重建

纸书、电子书、盗版电子书

虽然电子书、电子墨水阅读器一直不是我的首选,但最近又把背胶已经老化发黏的 Kindle Paperwhite 一代拿出来用。无他,只是要看盗版电子书。

显而易见的问题:在时局下从海外购买某些纸书已近乎不可能。如同 Sci-Hub 与论文出版商的博弈,「下载盗版是不道德的」与保护版权对知识的传播已经变成道德绑架的逻辑陷阱。同理,当越来越多的数字消费渠道被人为划区、施加使用限制时,盗版、破解也在道德上也显得清白。

盗版、破解、侧载、专利、知识产权……等等、等等:重新认识黑与白、是与非之间的灰色地带,是理解世界为何如常运行的法门。这也是海盗党运动的原生行动逻辑吧。

告别行礼如仪

最近发的几篇文章都与 ADHD 有关?

ADHD 的兴奋剂没办法用医保,每一周就要刷掉 200 多元,这也是一种消费吧。吃了这么久兴奋剂、SSRI,也不知道精神状况是好了还是更糟了。上个月为了打满两针 COVID 疫苗,在医生的指导下停掉了除睡眠改善外的所有药物。停药后结合科学的正念冥想,情绪和动机居然改善了许多。

突然间有动力写点文字,做点事情,感受到了难得的喜悦。给自己搭建了舒适的复健环境(也花了不少钱),但健康的身心才是最强大的生产力。

想到哪写到哪,文章显得细碎,收笔(传说在沙子炼金的世界,收笔也可以叫 end-of-file)。消费电子不过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有必要先利其器,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近期消费电子》上有5条评论

    1. 谢谢分享!不过从来没有担心过主流的 macOS 创作、生产力软件无法在 Apple silicon 上打开,只是关注实际运行的效能是否如苹果第一方应用一样甜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